辅警作为公安机关与群众之间的重要纽带,既要维护执法权威,又需以服务群众为宗旨。面对日常工作中的沟通障碍与矛盾纠纷,掌握科学的沟通技巧与矛盾化解方法,是提升警务效能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关键。巨书将从沟通原则、矛盾化解技巧、能力提升路径三个方面展开探讨。
辅警与群众沟通时,保持情绪稳定与态度平和是首要原则。根据实际案例,辅警在执勤时若因情绪波动导致语言过激,容易激化矛盾。例如,面对情绪激动的投诉者,辅警需通过“角色隔离”技巧,将个人情绪与职业身份分离,专注于问题解决而非情绪对抗。
精准倾听与信息核实同样重要。辅警需在沟通中主动倾听群众诉求,避免主观臆断。例如,在调解邻里纠纷时,通过询问双方争议焦点、查阅证据等方式还原事实,确保处理依据客观公正。此外,语言通俗化与透明化能减少误解。辅警应避免使用专业术语,用群众易懂的语言解释政策法规,并明确告知处理流程与时限,增强群众的安全感与信任感。
快速响应与局势控制是矛盾化解的第一步。辅警需第一时间介入冲突现场,通过肢体语言(如保持安全距离、开放姿态)和语言安抚(如“我理解您的感受”)稳定当事人情绪,避免事态升级。例如,在夜市巡逻时发现争吵,辅警可通过分隔双方、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暂时平息冲突,再进入调解环节。
公正调解与法律引导是核心环节。辅警需基于事实与法律提出解决方案,避免偏袒任何一方。例如,针对债务纠纷,辅警可结合《民法典》相关条款阐明法律责任,引导双方协商还款计划。若调解无效,则需及时上报民警或引导当事人通过司法途径解决。此外,记录完整与后续跟进不可或缺。调解过程需详细记录双方陈述、证据材料及协议内容,并在事后回访确认执行情况,防止矛盾复发。
强化法律素养与政策认知是基础。辅警需熟悉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《人民调解法》等法规,确保调解过程合法合规。例如,通过定期参与法律培训或案例分析会,掌握常见纠纷的法律适用边界。
模拟演练与经验总结能提升实战能力。基层辅警可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冲突场景,练习“放慢语速、降低音量”等沟通技巧。例如,澄城县辅警王军鹏通过总结“1+6”调解法(即1次调解、6次回访),大幅提升了矛盾化解成功率。
借助科技工具与协作机制可提高效率。例如,利用“诉调对接”平台将复杂纠纷移交司法部门确认,确保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。同时,加强与社区、物业等部门的协作,构建多元化解网络,减轻辅警工作压力。
辅警与群众的沟通既是执法过程,也是服务实践。通过耐心倾听、依法调解、公正透明的原则,结合法律知识、沟通技巧与协作机制,辅警不仅能有效化解矛盾,更能赢得群众信任,为社会治安的稳定和谐奠定坚实基础。关注巨书警法,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哦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