庭审记录作为司法活动的重要载体,既要保持法律文书的严谨性,又要确保当事人对诉讼过程的完整理解。专业法律术语与方言表达的转换,成为司法语言规范化的关键节点。跟着巨书一起来看看吧~
转换必要性——司法公正的语言保障
方言承载地域文化基因,部分当事人可能因语言障碍影响诉讼参与质量。例如,在继承纠纷案中,农村老人用“祖屋”指代不动产,法官需将其转换为“不动产”法律概念。这种转换不仅关乎事实认定准确性,更直接影响当事人对裁判文书的接受度。
基本原则——准确性、易懂性、规范性
转换需遵循三重原则:法律概念必须准确对应,如“不当得利”不可简化为“占便宜”;方言表达需转换为普通话通用表述,保留地域特色的同时确保全国范围内可理解;转换过程需符合《法院诉讼文书样式》等规范文件要求。某法院采用“术语对照表”制度,将常见方言词汇与法律术语建立映射关系,提升转换效率。
实践方法——构建双语对照体系
建立“方言采集-术语匹配-记录校准”标准化流程。庭前阶段,书记员通过问卷收集当事人常用方言词汇;庭审过程中,采用双轨记录模式,同步标注方言发音及法律术语;文书制作阶段,对转换内容进行二次校对,确保法律逻辑与语言事实的双重真实。例如,某知识产权案中,“秘方”被精准转换为“技术秘密”,既保留原意又符合法律定义。
法律术语与方言的转换本质是司法语言的地域适配过程。需在保持法律严谨性的前提下,构建方言与普通话的司法对话机制,让正义表达既不失专业高度,又充满人文温度。未来,随着AI语音识别技术发展,方言实时转换系统将进一步提升庭审记录的准确性和效率。关注巨书警法,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哦~